西安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优惠政策汇编——五个经济支持政策

时间:2020-09-11

(一)西安高新区

关于加快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措施

为加快推进西安高新区绿色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推进产业经济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型,培育一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生产方式集约的一种新经济形态,促进城市、产业、生态、环保、健康加快融合,建设人居环境一流,宜居宜业的科技新城,现制定如下措施。

一、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支持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实施“绿色补链,循环强链”工程,加快培育附加值较高、产出效率较高的循环经济项目。对高效利用土地的循环经济项目,优先供应土地,优先解决土地指标,加快推动项目投产,支持企业整合循环经济上下游,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对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的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二、构建绿色交通出行体系

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网络,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按照实际投资(不含征地费用)的

30%给予市级财政补贴,高新区给予10%的配套补贴;鼓励分 时租赁等新兴商业模式发展。支持在公交、出租等领域使用

新能源汽车。2019年,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达到3000个; 到2020年,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达到4000个。

三、扩大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规模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经验收后,按照并网时间和发电量给予投资人0.25元/度发电补贴,补贴执行期限5年;经验收后,按照装机容量给予屋顶产权人10万元/兆瓦一次性补贴,单个项目、同一屋顶产权人补贴不超过100万元。2019年,高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总量达到35MW,到2020年,高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总量达到45MW。

四、支持节能新兴产业发展

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兴行业加快发展。对于在高新区内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企、事业单位,符合国家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要求的项目,按照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后年实际节能量奖励300元/吨标准煤,其中:中央财政奖励240元/吨标准煤,省级财政奖励60元/吨标准煤,高新区给予配套奖励,并支持合同能源管理企业落户高新区。

五、探索城郊循环经济试点

积极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探索在镇(街)开展城郊能源和资源循环利用试点。2019年底,在镇(街)形成城郊能源和资源循环利用试点经验,2020年在全区范围内试点推广,形成有高新区特色的农村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六、提升绿色建筑比例

加快推动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绿色建筑,

新建建筑100%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以政府机关及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积极开展现有建筑的低碳生态化改造。鼓励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瞄准中国装配式建筑100强企业中前20强,实施招引行动,对于落户的企业给予最高3500万元一次性奖励,重点推动龙头企业将区域总部,研发总部和更多业务板块落户高新区。

2019年底前引进和发展两个以上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企业;到2020年底前建成两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全区累计完成1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试点项目。

七、建立中水回用网络

总结提升高新区中水回用的成功经验,加快软件新城再生水管网工程项目建设,继续新建一批再生水管网,构建区域中水回用网络,持续提高中水使用率。2019年底,高新区再生水日用水量达到1.5万吨/天,再生水管网敷设长度达到25公里。

八、鼓励企业节能技改

鼓励企业在办公、经营、生产过程中应用试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对区内企、事业单位采用节能新技术实施技改项目的,其技改投资规模在500万-2.5 亿元的项目,按其技改金额给予2‰的奖励;每新增投资5亿元,再给予10万元奖励,每家企业每年最高奖励100万元。

九、培育都市绿色农业

依托各镇(街)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打造以秦渡、庞光、草堂、集贤、九峰为

主要聚集的特色水果种植区,以灵沼为主要聚集的菜粮设施化生产区,以五星、东大为主要聚集的都市现代农业区,发展具有高新区特色的都市绿色农业,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促进我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振兴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在脱贫攻坚、自主创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等方面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二)西安高新区

关于加快推进平台经济发展的措施

为加快推进高新区平台经济发展,推动平台经济领域扩展、平台型消费繁荣,进一步完善平台型产业链,促进平台型企业聚集,促进平台经济体系建设,现制定如下措施:

一、招强引优,打造平台企业聚集高地和成长高地 瞄准2019年中国互联网100强企业中前30强实施招引行

动,对于落户的企业给予最高3500万元一次性奖励,重点推动龙头企业将区域总部、研发总部和更多业务板块落户高新区,形成中国西部平台企业聚集高地。实施中国互联网成长型企业20强企业招引工作,给予落户企业最高3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给予最高100万元的风险投资奖励和最高100万元的企业融资补贴,重点推动此类企业将第二总部、区域总部、研发总部落户高新区,给予打造平台型企业加速高地和成长高地。

二、引进“发展合伙人”,打造“名片级”平台经济孵化体系

充分激活高新区内平台型龙头企业在培育新经济领域的系统化能量,将高新区内平台型龙头企业作为高新区的

“发展合伙人”,纳入高新区发展体系,合作共建平台型技术创新中心和示范中心、平台型模式应用示范场景、平台型

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给予创业团队最高200万的无偿融资配套奖励,面向全国创投团队、创业团队开放共享资源,打造具备高新区特色、全国知名的平台经济培育体系。

三、推动区内企业平台化转型,激发平台经济内生动力依托现有产业集群、品牌、专业市场等线下资源,引导

高新区内企业导入C2B、O2O、P2C 等模式,实现线上与线下、体验店与网店互动共赢。支持高新区内传统企业运用平台模式,对产品设计、品牌推广、营销方式、渠道物流、支付结算、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重构,打造一体化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对于进行并购的企业,按企业并购行为的贡献给予补贴,支持区内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投资等方式拓展平台业务。

四、梯度培育区内平台型企业,打造平台企业版图的“西高新”集群

依托高新区三大支柱产业和硬科技八路军等特色产业,在高新区内优选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平台企业,参照在孵化—雏鹰—瞪羚—科技小巨人—独角 兽企业梯度补贴政策,对于高新区认定在孵化、小、中、 大、独角兽平台给予不低于同级别科技型企业补贴,推动 重点企业采用多种方式跨地域、跨行业整合资源。对于收 入入选服务业品牌价值和制造业品牌价值榜单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推动平台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培育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平台型企业。

五、以工业、消费、金融为突破方向,打造高新新经济平台群

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基础,以高新区内优势产业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和重点高校以及区内中省市级创新平台为依托,以重点企业为载体着力推动工业互联网试点,建设云制造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旅游休闲消费、健康养老消费等新型消费领域重点发力,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在高新区构建“互联网+服务业”平台,打造新型服务平台“现象级”示范场景和实验空间。在高新区内优选一批互联网金融平台,探索开放、共享高新区科技大市场和资本大市场部分数据,支持其拓展业务范围,在高新区范围内,面向高新区企业开展众筹、第三方支付、创投等金融服务试点。以高新区资本大市场为依托,探索建设金融大数据服务中心和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

六、加快平台基地建设,打造平台经济航母

以创业园、软件园为载体,通过金融和科技资源整合、引进项目优化和功能平台化扩展,打造西部平台经济基地。以草堂科技基地和集贤工业园为载体,结合草堂科技基地的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和集贤工业园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制造等重点发展产业,建设具有设计研发、物流仓储、人才培训和孵化培育等功能的特色平台经济基地,打造平台经济航母。

七、优化平台经济发展环境,厚植平台经济发展沃土参照国家相关部门平台企业准入负面清单,明确市场主

体准入受限范围;推进平台经济相关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便利化,进行“一照多址”探索改革,放宽名称登记限制,探索经营范围登记规范化。加快推动平台经济标准体系建设,以国际化标准建设相关服务平台,增强平台技术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加强平台经济人才支撑,给予高层次人才最高100-200万元奖励以及人才公寓、子女就学、项目申报、医疗服务等全方位支持,条件成熟后制定专门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引进一批融通互联网思维和实体经济规律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三)西安高新区

关于加快推进月光经济发展的措施

为加快推进西安高新区夜间经济发展,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多元化、便利化消费需求,促进消费扩大升级,以打造“月动高新,愈夜愈美”为主题,促进加快形成月光经济体系,现制定如下措施。

一、打造月光经济示范街区

规划建设一批月光经济商业街区、文化古镇,在2022年形成“两带四中心”的月光经济布局。“四中心”即以嘉会坊、韩国风情街、高新湖、未来之瞳为中心打造月光经济,辐射高新路-科技路、唐延路-锦业路、软件新城、中央商务区等主要区域,“两带”即沣惠渠沿线生态休闲夜间走廊及秦岭沿线文化古镇旅游连廊。形成具有全国级、城市级、区域级影响力的月光经济街区,服务区域群众、辐射城市客群、吸引全国旅游客群。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省(市)级的特色商业街及文化古镇的月光经济街区,分别给予运营管理单位

8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励。

二、繁荣夜间消费体验活动

打造特色体验活动,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吸引新零售、新体验、新业态的品牌及活动在月光经济区域的布局,形成一批常态化、亲民化、特色化的“月动高新”品牌,打造文化、体育、餐饮、购物、演艺、展览等夜间消费活动。

对企业大力开展多元化文化活动的备案经营主体给予每次活动5万元的奖励。吸引国内外知名餐饮、咖啡、酒吧、零售、娱乐品牌入住月光经济街区,对在月光经济街区开设中国首店、西北首店、西安首店的国际知名品牌或其授权代理商,根据项目核定实际投资总额的50%给予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80万元、50万元、30万元。

三、丰富城郊市场夜间活动

建设一批城郊夜间活动场地,提供夜间活动的空间载体;组织一批形式多样的夜间文娱活动,丰富城郊群众的夜间生活;投放一批智能零售柜、快递柜,鼓励城郊小商店、老旧便利店改造并延时经营,满足城郊群众夜间消费需求,加快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对于“十个一”项目清单中老旧便利店改造成为连锁品牌品质商超的商户,按照升级门店硬件投资额的50%进行资金补助,最高不超过2万元。

四、点亮多样夜间消费场景

支持高新区地标、商圈和生活圈夜景亮化、美化工程改造提升,打造夜间点亮地标,形成城市夜间消费的文化

IP 和名片。增设夜间景观小品及互动体验类休闲设施,完善区域4G 及5G 网络及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夜间消费的娱乐性、互动感、体验感。结合科技元素,组织城市建筑灯光秀、创意灯光节等点亮活动,打造差异化、艺术化、创意化的夜景。通过打造月光地标、突显区域风格、点亮夜间形象,形成“月动高新,愈夜愈美”的月光经济品牌及城市名片。

五、鼓励夜间商业延时经营

支持引入夜间消费新品牌,增加夜间消费场所。鼓励商户延时经营,加大24小时便利店、24小时书店、24小时咖啡店及酒吧、智能零售柜的建设布局。鼓励增设引导品牌餐饮企业创新业态融合,打造“深夜食堂”项目,实现正餐、主餐、小吃各有特色、各有消费群体、各有品牌,做大餐饮市场夜间消费规模。对于新增的24小时便利店给予单店3万元奖励,最高奖励不超过50万元。培育“深夜食堂”特色餐厅及餐饮街区,鼓励品牌和连锁餐饮企业延时、错时或者24小时经营,对于企业的装修改造和设施设备购置费用按照实际投资的50%进行补贴,单个餐饮门店补贴最高不超过10万元,街区改造补贴不超过30万元。鼓励智能零售柜布局,根据年投放量及年零售额分别给予10万元到20万元的奖励。

六、放宽商业美陈外摆审批

在符合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市政环卫等相关规定,不扰民、不影响交通秩序等前提下,对如商业综合体外延广场及步行街区的部分路段的商业配套进行规范充实;在范围、点位确定的前提下,放宽如嘉会坊、韩国风情街、阳光天地、中大国际、锦业路沿线商业项目等试点街区沿街商户及商业综合体在夜间8:00之后利用街面、广场开展形象展示推广活动的审批条件,简化相关审批手续。

七、规范夜间特色商业形象

在如嘉会坊、韩国风情街等月光经济街区内,打造夜间商业点亮地标,形成月光经济名片。在月光经济街区内设置

街区内商亭、流动摊车等,对经营摊位实行编号管理,在风格统一的前提下,丰富形象及配色,统一管理,设置商家导引图或电子导示屏。在月光经济的街区鼓励商户制作相应的霓虹标识牌匾。标识牌匾应做到设计美观,同时与整体街区风格相统一,凸显街区风格。

八、优化夜间公共交通服务

优化夜间公共交通服务。在如科技路-高新路等“月动高新”地标和重点商圈等区域周边,加强交通疏导。增密夜间

6:00至8:00的地铁及公交运行班次,在重大活动及节日期间适当延长夜间运营时间。联动西安市已有的复古观光车线路,争取将其原有线路延伸至高新区域,串联起高新区热点区域,接驳轨道交通站点。在展览、美食节、音乐节等大型重要活动和展会期间,增设临时公交专线及观光巴士专线。

九、完善夜间消费配套设施

充分考虑月光经济特点,完善夜间水电气供给、污水收集排放、餐饮油烟处理、垃圾分类处理等配套设施。完善食品安全、治安、消防、电力等配套管理措施和服务功能,提升配套服务,创造便利的环境。推广“流动摊位+中央食堂”的模式,对月光经济街区内流动摊位进行监管,确保食品安全、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夜间经济良性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更好的环境。通过“柔性执法”,切实提升服务月光经济发展的管理保障水平,让城市管理更有温度。

十、统筹月光经济协调发展

统筹“月动高新”的地标、商圈和生活圈的商业、文化、

体育、娱乐休闲以及交通设施运营保障等活动信息。制作并发布“月动高新”消费指南,制作“月动高新”公众号及小程序,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年轻社交媒体联动线上线下,在宣传“月动高新,愈夜愈美”的月光经济品牌的同时,向广大消费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夜间消费资讯服务, 吸引消费客群。

(四)西安高新区

关于加快推进会展经济发展的措施

为加快推动西安高新区会展经济发展,充分释放节会效应,打造会展品牌,推动会展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促进会展经济做大做强,实现“月月有会展,周周有论坛,天天有时尚”,特制定以下措施。

一、完善会展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高新国际会议中心、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嘉会坊等平台作用,推进周边交通设施、停车场、星级酒店、商业载体、餐饮集群、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新建大型会议会展场馆,对于纳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的会展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按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给予最高50万元的奖励。

二、健全会展产业链

积极引入一批境内外知名会展企业,特别是集展览、策划、咨询、工程、服务、广告、宣传、旅游等于一体的会展龙头企业,对高新区新落户的会展总部企业,按照实缴注册资本给予最高3500万元的奖励。以大型会展企业为龙头,发展以交通、物流、通信、金融、旅游、餐饮、住宿等为支撑,策划、广告、印刷、设计、安装、租赁、现场服务等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对于新入区的策划、广告、设计等领域的领军企业,连续三年给予每家企业每年最高200万元支持。

三、打造品牌会展项目

办好全球创投峰会、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球程序员节等全球性顶尖活动,积极争取承办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高端会展活动,对于区内企业承办知名国际性会议,经管委会认定,可列为联合承办单位。加大品牌活动在国内外的宣传推广力度,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全球性城市IP,鼓励开展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及宣传推广活动,按实际支出费用的50%给予活动组织方最高100万元支持。

四、培育全面繁荣的会展市场

对举办经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备案的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高端论坛、专业会议、展会展览等活动的主体,按实际支出费用的50%给予活动组织方最高200万元支持。对承办国际品牌电竞赛事及大型国际艺术节、国际音乐节、国际顶级文物展、国际时装周、国际设计展等活动的主体,按实际支出费用的50%给予活动组织方最高300万元支持。

五、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展会

对参加经管委会备案的国内外相关专业行业展会和招商活动的主体,按照参加国外专业展会或招商推介活动支出费用的70%给予补贴,按照参加国内专业展会和招商推介活动支出费用的30%给予补贴。

六、推进会展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促进会展业与服务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形成展览、商贸、旅游、科技、文化、体育、创意等产业联动发展格局。依托高新区产业优势,重

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及人工智能、5G 等新兴产业的会展项目,对会展企业向区内非关联企业提供会议会展配套服务的,按照年度配套收入增长比例,给予每家企业每年最高100万元支持。

七、推动会展业国际交流

加强与国际会展业组织、知名会展跨国公司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加强在办会办展、场馆设施、人员培训、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广泛合作。支持国际高端会展公司参与高新区展馆经营。支持区内会展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给予每个分支机构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八、优化会展经济发展环境

制定会展办事指南,明确办展项目的备案登记,规范展会收费项目和标准。加强会展业统筹管理,凡在高新区举办的各类会议会展活动或区内企业参加的各类展会,需经管委会统一备案。加快会展业政策兑现,实现随时受理,按季兑现。对优质会展企业开通“绿色通道”服务,给予审批事项快速办结。

(五)西安高新区

关于加快推进场景经济发展的措施

为更好地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新模式融合创新,加快推进西安高新区场景经济发展,进一步繁荣场景经济,让数据赋能社会生活,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现制定如下鼓励措施:

一、大力建设智慧政府,提供优政便民新“场景” 利用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

设高新区城市智能底座,建设“城市大脑”智慧城市数字一体化平台,促进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智能办公、智能监管、智能服务和智能决策。进一步积极探索“秒批”、“秒付”、“刷脸办事”等新的政务服务模式,全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

“数字政府”。

二、着力实施智慧交通,打造破解拥堵顽疾新“场景”建设智慧交通(出行)系统。大力发展出行综合信息

服务产业,实现交通大数据的互通互连,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智能调节红绿灯,提高道路通行流量。通过手机导航地图,为居民实时推送优化通行线路。统筹全区停车场,采集实时数据,并开展共享停车试点,实时智能引导居民泊车和在线付费离场,完善智慧出行服务体系。

三、全面实施智慧安防,构建平安高新建设新“场景” 发挥人工智能在人脸识别、视频挖掘等领域的技术优

势,加强对重点公共区域安防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构建公共安全智能化监测预警平台,推进智能安防解决方案的大规模部署、集群扩展和跨区域联动,提升城市运行监控预警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跨领域协同能力。

四、创新发展智慧教育,推进“名校+AI”快乐教育新

“场景”

构建全区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应用系统,鼓励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打造包含智慧考试、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智慧教学、智慧管理在内的一体化智慧教育综合业务支撑云平台,建设智能校园、智能教室、智能课程系统,提供个性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精准施教,推动教育产业智慧化升级,打造“名校+AI”快乐教育新“场景”。

五、积极发展智慧医疗,打造全民健康保障新“场景”通过“互联网+智慧医疗”打造完整的线上线下一体

的医疗服务网络,将国际先进医疗技术、医疗资源和理念向西安导入,建设智能导诊导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提高患者的就医便利性和效率,为民众提供便民惠民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加快诊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医学设备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医疗、智慧医院等建设,建设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方便居民远程就诊,提升一线诊疗水平和群众获得感。

六、推进数字工厂建设,打造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场景” 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协同推进,优化数字转型环境,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数字转型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数字转型提供支撑和保障。夯实数字转型基础,大力开展“双创”、加强数字改造力度,推动组织变革,加快以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打造数字化工厂。

七、发布“城市机会清单”,打造创新生态示范应用新

“场景”

设立规模1亿元的场景经济发展基金,建立“城市机会清单”发布机制,梳理在服务实体经济、智慧城市等细分领域的场景供给清单,定期集中向社会发布。

搭建多场景的5G 产业测试环境,依托前沿的研究院等资源,跟踪遴选吸引一批行业顶尖的人工智能和数据公司及重点应用建设实施其世界级的标杆应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广应用。

八、建设实景虚拟现实应用系统,打造畅游高新新“场景” 在高新区地标、重点公园、商圈和生活圈,建设实景虚

拟现实应用系统,给最终用户提供智能导视,实现园区景区风貌的远程网络观光游览,为游客提供智能导视下的衣、食、住、行全方位体验,畅游高新新场景。

九、探索5G 无人机联网协同,建设智慧农业、生态保护新“场景”

以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积极探索基于

5G 的无人机联网协同应用,支持5G 网联无人机在AI 农业、智能种植养殖、监控病虫害、秦岭生态保护、治污减霾、工业污水排放监控、电力巡检等领域的应用,建设基于5G 网络的智慧农业、生态保护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