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服务平台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时间:2020-10-27

困惑的来源


 有文章谈到政府的避坑指南,有小伙伴说过于真实,希望再谈谈3D打印服务平台的事儿。朋友在这样的平台供职多年,当然最后也没有成功。就像文中讲到的: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一家国内的平台做的好的。一直很困惑国外的3DHubs\Protolabs怎么做的,为什么人家能成功、国内搬过来就不灵了呢?觉得凭现在的这点功力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极其吃力的。所以就给出了一个猜想:国外的平台模式不适合我国的工业国情,我们应该有某种迄今为止没有被发现的、特殊形式的平台存在。除此之外好像也说不出什么合理的缘由了,严格来说这不是什么理由,就是由这些年的现实情况归纳出的一个猜想。而且还是个证伪性质的猜想,都没有从正面猜。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唯一意义就是提醒有意者不要投资照搬国外那一套的平台系统,但是却不能告诉你该去投什么样的其它系统。

平台

国外的平台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直接访问Protolabs、3Dhubs等平台的网站,它们与国内的平台(例如原先临云打印、云制造、世界工厂等等)没什么区别:提供了一个页面,点进去以后就可以选择工艺,然后自动给出报价、下单,等着邮寄就可以了。这是线上的系统状态,其实不管国内外还有个线下的系统状态:人工服务。

 

 

 

工业制造是很复杂的,一个页面根本传递不了那么多信息;甚至有很多客户,根本不能通过技术方案、图纸、语言定量表达制造诉求。所以,所有平台都有制造顾问,国内的平台管这个叫“技术”。如果你听到客服、销售说:“我叫我们‘技术’来解答一下”的时候,你就该明白你触发了线下这条线。这个系统/模式,看来看去真没什么稀奇呀!国外风生水起,国内一塌糊涂。

 不使用平台

大家都知道创业,研发硅胶3D打印机。经常要设计和制造很多研发件,虽然金额不大但是数量多、结构复杂。需要去找平台吗?迄今为止,没找过!为什么呢?细数起来,有三个原因:第一:认识的朋友都是做这个的,只要在群、朋友圈吼一嗓子,根本不需要找平台,渠道多的是。而且通常能找到凑单件,更便宜;第二:觉得平台不专业。一个零件通常打印只是第一步,拿回来还要做其它处理。平台的营销、客服、线下工程师都接触过,甚至亲自培训过,他们的技术水准确实不能满足需求。只要告诉3D打印制造商他们必须知道的信息就够了,把整个零件的制造丢给你,那你得更加专业才行。第三,即使真用到平台等类似系统了,也是去淘宝。在那里什么东西找不到?哪一个平台没有额外开淘宝店?(是不是多此一举?)来这里还有马大大背书呢,店小二对卖家还是有规束力的。但是,在平台遇到质量不好我投诉给谁?平台怎么处理投诉的清楚的很,犯不着。

国内平台不成功的原因猜想

个人认为,上文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平台在中国,不可能成功。猜想有以下几个原因:(1) 中国的电商太发达了,根本没有信息差的问题,想找任何制造资源,最多通过身边的朋友介绍,不超过3转手,一定找到资源。这么方便的配套系统,没有平台生存的土壤;(2) 替代品太多了,阿里巴巴、淘宝,哪一个不是替代品?微信群都比平台好用;(3) 平台绝大部分都是非专业的人搭建的,是为了忽悠政府资源创立的,技术根本没保障。昂贵的办公场所,配备的工程师的能力却很感人;(4) 国内工业对成本有执念,凡是技术力求最低成本,容易引起价格战、人海战。这是一种文化氛围,没有好坏之分,但对身处于此中环境的参与者来说要尽量避免觉得国外那种地广人稀的竞争环境下的竞争方法会跟国内一样,从而制定出可笑的竞争策略。在这里,我没有提及国外对3D打印的应用比较“大胆”的问题。就是国外企业”敢“用,不像国内的应用者不敢承担应用责任、小心翼翼。这确实是个原因,但是这个原因不是平台失败的直接原因,它是本质原因。说到这里想岔开主题多唠叨一两句:国内这种“不敢”,其根源在于我国的工业体系是引进的(苏联一套、美国一套,抗美援朝血肉换来的)。工业体系这种东西,需要一代人(也就是30年,刚好是一个人的工作年限)打基础、一代人做大、一代人做强、一代人理解再创新,算下来4代人总共120年。国外百年工业国家都差不多用了这么长时间才能沉淀出那样活跃的工业文化。所以我不想把这个原因写进来,因为历史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当下就是做大/做强这个阶段,还没到消化创新那一步。虽然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走路经验缩短这120年的期限,但是要走的路一步都少不了。依我之见,估计这120年一年都少不了,算起来还要40-50年也就是两代人,等现今的00后老了、退休的时候才可能有改观。

国内平台的基本套路

国内的平台,从来都离不开政府。这一点非常有意思,我至少对5家国内的平台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没有一家是离开政府做的。通常国内的平台有三个套路、两套说辞。

 

 

 

三个套路:第一个套路:号称自己可以服务xx万客户(通常辅以对当地的“调研”数据,称赞当地的产业并且有xx万客户嗷嗷待哺),描绘一幅巨大的3D打印应用场景,通常都是以习大大、强大大、十x五规划开头的漂亮ppt。这些ppt大部分交给专业机构制作,一张ppt收费500以上;第二个套路:称自己是全国性的,可以把全国的订单分布到各地生产,订单不缺,就缺设备;第三个套路:要求政府出设备、场地、资金,或者至少出其中的一样,自己接手运营,还愿意签署类似于对赌协议一样的东西。两套说辞:

第一套说辞:3D打印是国家重视的产业,它的重要作用在于社会价值(意思就是不赚钱),需要长期投入,而且要教育引导,“我方”愿意做先驱、做企业的导师,引导“你们”当地的企业使用3D打印,我们来做好事了;

第二套说辞:“我们3D打印”是先进制造,可以带动“你们的”产业升级。我们配备了高端的技术团队,可以为你们的企业提供技术顾问服务,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升级(作者评价:一个地区数以万计的企业、百万计产品,我就不知道怎么“顾问”的起来的,要招多少顶级技术人才?)政府非常吃这三个套路和两个说辞。不过他们没有注意到,一切的想象都基于一个基数:一个地域(区、市、省、国)内的企业对3D打印的需求密度。假设该区域内有n家企业,能够马上用得上3D打印的数量(概率)是a%,经过挖掘能够在未来使用的数量是b%,完全用不上的是c%,三者总和是100。你会给a、b、c什么样的值?不同地域不一样,根据我的经验,我对这三个值平均大概会给出这么个比例:

  • A = 0.1%      - 万分之一

  • B = 0.1%      - 3%

  • C = 97%(≥)

你没看错,绝大部分企业根本用不到3D打印的,到他倒闭的那一天也没必要用。尤其是那个B,很多人说3%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可是,你要知道为了挖出来这个3%,得多少钱、多少人、多少时间?未来60年达到10%怎么样?很多人拿这个来忽悠人:我们的教育模式跟别人有多么不同,可以引导多少企业来做3D打印。就是闭口不谈时间、成本。


  平台的盈利模式

平台大致有几个盈利模式:

  • 第一:收取入驻厂商的入驻费;

  • 第二:低买、高卖;

  • 第三:提供技术附加服务;

  • 第四:广告费用。

 

 

 

业内很多人对Protolabs很感兴趣,将之奉为对标企业。人家传统其实就是做一站式加工服务的,设计能力极强,所以他们对于“提供技术附加服务”这一条很关注,有兴趣的可以搜一搜。
饶是如此,如果protolabs搬到中国,估计大概率也会被强大的电商环境挤压致死吧?也可能跟其它领域一样:只在10%的高端产品上有空间,中低端没他的事儿。那么,国内如果有人仿照Protolabs建立那么一套人才系统呢?这我就更不看好了:国内哪个平台是由专业人员建立的?(或许另一个问法更加适当:哪一个不是由文科生建立的?抑或:你家平台的高级管理层,全都是文科生吧?)<没有瞧不起文科生的意思,就是用这个修辞增强一下表达效果>很多人反驳我,说:谁说老板就要专业了?我接受反驳,不过在创业初期,不专业的老板绝对是团队的噩梦。当规模化以后,技术被系统化、标准化了,懂不懂问题不是很大,不乱搞公司垮不了。饶是如此,技术性公司在总体技术战略上,长期必然吃亏。


 平台的技术、产品管理水平

做技术做了很多年,一起聊过的有大抱负的同行们,每当我提出一些“刺耳”的声音(泼冷水)的时候,总是能听到如出一辙的反馈:xx做技术做久了呀,视角很独特哟~~对此我很不理解:你是真懂商业呀?如果你真懂,就应该知道商业的内核其实是技术吧?用PPT包装的再好有什么作用呢,也要把东西做出来是不是?在成熟的行业,例如:某天我被我们家的大耳锅烫到了,突然想起来我可以做一个硅胶防烫锅具呀,一定可以卖好。这时候,我去找一个设计,告诉他我的想法、让他按照我的想法画图,然后拿着图在广东找个硅胶注射厂生产,我就出钱、出想法、找销售渠道就可以了。看起来多简单!看起来全程不要技术!艺术生就能搞好、就能成功上市。很多人对3D打印就停留在这种极其简单的层面上,对“系统工程”一无所知。所以,国内平台招的所谓工程师、应用工程师,通常只能兼顾极其狭窄的一个小方向,稍微变通点就不知道怎么办了。理化测试的报告都没见过,测试单位的门儿往哪边开都不知道。配几个CAD工程师就说自己技术很牛了。这些操作上的错误倒是还可以勉强接受,战略商的错误就是致命的了:请问平台,你的核心产品是什么?是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材料形状各异的实体,还是附加在实体上的看不见的价值,还是其它的什么?为什么你觉得你的产品比别人有竞争力?作为制造工艺,如果不懂目标产品在其原体系中的价值、位置和作用,怎么回答得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回答不了,怎么做盈利模式?一家没有盈利模式的公司,有存在的价值吗?

结论

结论就是开头给的猜想:国外的平台模式不适合我国的工业国情,我们应该有某种迄今为止没有被发现的、特殊形式的“平台”存在。到底是什么形式呢?我也没有考虑清楚。我想在近似的CNC行业找对标,也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如果亲爱的读者你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后台给我留言。我可以把你的想法署名发送在公众号下,供各方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