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ury)又名美国灯蛾,属鳞翅目灯蛾科,属典型的多食性害虫,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它的繁殖力极强,寄主数量多,传播途径广,疫情暴发危害极大,不仅是林业的重大害虫,也是农业和牧业的重要害虫,2003年被列为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01
形态特征及习性
美国白蛾体长在15mm左右,虫卵为圆球形,刚孵化的幼虫为黄色,成熟后为青色,全身遍布绒毛,对于腥味、香味、臭味较为,敏感,对恶劣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耐寒冷(能耐-16℃的低温),耐高温(能耐40℃的高温),耐饥饿(在无食物情况下幼虫能生存10-15天)。成虫具有趋光性。幼虫有结网危害的习性。
02
成长规律
美国白蛾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蛾)四种虫态。其中,成虫通过飞行,幼虫通过爬行都可以迅速转移阵地;成虫和蛹还能随木材的运输实现“远行”。据调查,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地区一年3代(虫子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即为1代),世代重叠严重,3月下旬至10月上旬均可见成虫,幼虫危害期为5月上旬至11月上旬。9月底开始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树洞、树下土块、石块、瓦砾、枯枝落叶、浅土层、包装物和建筑物缝隙等隐蔽处化蛹越冬。
03
分布范围
美国白蛾被称为“森林蝗虫”,原产于北美洲,广泛分布在美国各地、加拿大南部以及墨西哥的部分地区。20世纪40年代,美国白蛾随军用物资传播到欧洲和亚洲。1979年,我国辽宁省首次发现美国白蛾,此后,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地区传播蔓延。
04
传播途径
美国白蛾的传播主要靠成虫飞翔和老熟幼虫的爬行,成虫一次飞翔距离在100m以内。5龄以上的幼虫和蛹通过随寄主(原木、苗木、农林产品)、包装材料、铺垫物、集装箱及交通工具等进行远距离传播。
2
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
繁殖数量多
美国白蛾繁殖力极强,雌虫常将卵产在树冠外围叶片的背面,产卵过程需要2-3天,平均每块卵有500至700粒,最多高达2000粒。在中国北方地区一年可繁殖两、三代。如果条件适宜,一只雌蛾可以繁育40万只后代。
传播速度快
美国白蛾会以虫态的形式随着货物或是借助于交通工具进行传播,其中4龄以上的幼虫和蛹传播机会较多,传播的速度较快。
造成危害大
美国白蛾侵入我国后,没有天敌的制约,导致其种群密度发展迅速,具有暴食性。美国白蛾幼虫取食植物叶片,量大时能将树木叶片全部吃光,并啃食树皮,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适应能力强
美国白蛾在40℃至-16℃中都能存活,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即使半个月不吃任何食物也能够存活并进行正常繁殖。
3
综合治理措施
结合美国白蛾的生活习性、发生危害特点及龄期,综合采取人工物理、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防治措施,重点做好第一代成虫期及幼虫期的预防和防治工作,可有效防控美国白蛾。
人工物理防治
剪除网幕:在5月上旬至11月上旬幼虫发生期,美国白蛾幼虫吐丝结网时,其处于网幕期,可人工剪除网幕 ,并就地销毁,再对周围百米范围内进行喷药。
围草诱蛹:在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的时期,可以在树干离地面0.8m至1.5m处,用谷草、稻草、麦秸、杂草等在树干上绑缚一周,诱集下树老熟幼虫在围草中化蛹,然后在蛹羽化前解下围草集中烧掉。
捕杀成虫:在3月下旬至10月上旬,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或杀虫灯监测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
具体可以采用白蛾周氏啮小蜂、病毒和细菌类生物制剂及性信息素等方法来达到防治目的。周氏啮小蜂可将卵寄产在美国白蛾蛹内,吸尽寄生蛹中全部营养,达到消灭美国白蛾的目的。在白蛾幼虫期和化蛹初期进行1次放蜂;在幼虫期,可以采用病毒类生物制剂,如多角体病毒;或苏云金杆菌。另外还可以在林间挂设昆虫诱杀器,达到捕诱雌成虫的目的。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防治美国白蛾最为基本的方法,具有快速、易操作和经济性的特点。在化学防治时,尽量采用高效、低毒和环保的新型杀虫剂,并用人工喷洒、飞机喷洒和树干涂刷药环等方式来进行灭杀。当前灭杀美国白蛾的传统化学农药主要以胃毒和触杀型化学农药为主,在具体使用时,对于同一种药剂不宜重复使用,可有效防止害虫产生耐药性。药剂选用30%阿维灭幼脲乳剂2000~2500倍喷雾。喷雾时间最好选择上午10点前或者下午4点以后。
4
海关采取了哪些措施?
该虫在国内少数地区发现,因此要大力加强来源于美国白蛾发生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货物(原木、苗木、农林产品)、集装箱、运输工具等检疫。防止疫情疫病传入我国,保护国内农、渔、林业等,维护国门生物安全,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文章来源:中国海关杂志
上一条:活动速递 | 助力企业发展,本周活动有……
下一条:美国白蛾,这些知识需要了解